作者:徐武 单位: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来源:四川体育科学 2002.04
摘 要:通过对制约民间传统武术发展的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分析,提出相应对策:科学创
新,包装提纯:功能要多元化,技术要全球化,要更新观念,加大推广交流力度等。构建以城
市社区武术为中心,并向外辐射的框架模式。
关键词:民间传统武术;制约因素;发展对策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that restrain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Wushu. We suggest some strategies; developing folk Wushu needs scientific innovations, better
appearance, diverse functions, global technology, updated concepts, strengthened spreading and
communication and also needs that the federal mode sets municipal community Wushu as central and
radiates from it.
Keywords: Folk Wushu; Restraining factors; Strategies
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现有传播武术且已登记注册的民间武术馆校12 000 多所,习武人数达6 500 多万[1]。仅拳种而言,现有129 个自成体系的拳种,收集整理民间拳械录651 万字,仅流行于四川的就有68 个门派,1 900 多个徒手、器械、对练套路、功法和技击项目[2]。
然而,原汁原味的民间传统武术却发展缓慢,步履维艰。近年来,登上武术竞技舞台的也是量少质差。在全民健身过程中,纯粹从事民间传统武术的人也相对较少。民间传统武术发展速度、规模和质量,远远滞后于竞技武术。 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民间传统武术受到来自自身和社会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制约。本文仅就制约民间传统武术发展的自身、社会因素发表个人见解。
1 制约民间传统武术发展的因素
1.1 自身因素
(1)传承中的封建保守意识,导致民间传统武术“近亲繁殖”[3]。民间传统武术传承中的封建保守性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伦理特色,是家族制度所决定的。首先,中国长期以来的个体农耕生活适合于血缘家族的世代延续,因而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这种倾向较明显。武术宗师就是家族祖宗,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祖宗秘传,传内不传外。血缘化倾向导致了各门派之间封闭保守,同时也在技艺上千锤百炼,精益求精,形成独特的风格与传统。然而弊端恰恰在此,一旦后继无人,就存在湮灭消亡的危险。其次,区域门派之见导致了民间传统武术小范围交往,狭隘封闭的意识,派别之争,代代相传,导致“近亲繁殖”,必定影响民间传统武术的健康发展。
(2)封建迷信色彩,使本来自然朴素的民间传统武术变得扑朔迷离,神秘莫测。民间传统武术的迷信色彩突出的表现在尊祖师的习俗。在民间传统武术兴起的封建社会,由于科学的落后,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的渗透,封建愚昧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武术界把许多拳种的创造文明不是归功于神仙、真人,就是归功于封建统治者。比如,达摩面壁创“少林寺”,张三丰开创“武当派”,宋太祖造“长拳”等等。这种玄虚的故事代代相传,越说越离奇,越传越离谱。人们把对某种武艺的崇拜,变成一种对神的崇拜,造成畏惧和惶惑交织的神秘感,越是神秘就越深信不疑,使本来自然朴素的民间传统武术变玄了。
(3)盲目自信,唯我独尊的意识,导致了对新技术新信息的拒绝抵制心态。民间传统武术历来有“宗派之争,掌门之争”,似乎武林中人,若不师承和尚老道,或是深山密林中的高人、隐士,就算不上正宗。你是少林嫡宗,我是武当传人:你有“屠龙”之剑,我擅“伏虎”之举。人人都视自己为正宗,其他各门都是邪术歪道,不堪一击,于是相互讽刺、排斥、讪骂的现象层出不穷。
(4)训练手段陈旧,科技含量不高,是民间传统武术发展的致命弱点。民间武术传人长期的闭关自守,深居简出,加上教育的局限性以及文化氛围气息的不足,使先进的科学设施与技术得不到借鉴、引进。陈旧的训练指导思想及方法手段沿袭至今,得不到改进和发展。
(5)重实战,轻现代功用,使民间传统武术的路子越走越窄。随着时代的变迁,武术的功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已不完全停留在生存搏斗,而更多的是适于健身、自卫、娱乐、修身养性健身的项目。民间传统武术忽略了健身娱乐功能,而过分的强调实战——“打”,这势必脱离现代实际,仅仅停留在搏击的夹缝里,导致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窄。
1.2 制约民间传统武术发展的社会因素
(1)武术奥运进程的加速,相对延缓了民间传统武术的同步发展。武术要走向世界,走向奥运,必须与国际接轨,要突出可比性、竞技性、规范性,因此必须对民间传统武术中有代表性的拳种进行筛选、包装,并不断改进、提炼,形成一套具有现代气息、知识国际竞技需求的竞技武术。而大部分民间传统武术只能用作健身武术,作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健身娱乐活动,奥运进程不可能将全部武术内涵包罗万象,只能不断分化,各施其应有功能的作用。
(2)对民间传统武术宣传、推广的力度不够。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在对民间传统武术的调控方面,可谓是下了大力气,历时3 年多,动用了8 000 多人,对全国民间传统武术进行挖掘整理,共整理出129 种自成体系的拳种,收集了651 万字的拳械录。可绝大部分仅作为资料,收集保存下来而对其细加工、包装、推广却相对较少,其延续范围依然是区域性或“血缘性”。
(3)武术竞赛规则的限制,不利于民间传统武术的发展,首先,武术套路竞赛规则限制了民间传统拳械的发展。如传统拳术内容规定为“四类”,导致运动员参赛项目集中于几种常见的形意、八卦、八极;通臂、劈挂、翻子;地躺、象形等,几乎代替了全部的传统武术,久而久之,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也就重视了这类传统拳的运用发展,而淡漠了其他的民间传统拳术的推广。其次,散手竞赛规则,尤其是拳套的使用限制了很多手法的运用,制约着散手技术的发展。这些社会因素不但没有为民间传统武术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条件,从外部制约了民间传统武术的发展,这是制约民间传统武术发展的客观因素。
2 民间传统武术发展的对策
2.1 破除封建迷信 崇尚科学 走改革创新之路
民间传统武术要发展,必须破除封建迷信、门户之见。以科学的态度、现代的观念、发展的眼光,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借鉴与保留、传统与现代、区域与全球等关系,义无反顾地坚持改革。俗话说:“真传一张纸,假传万贯书,”要将那些无用的、玄虚的、伪装的、不科学的东西统统革掉,去伪存真,推陈出新,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不断地对民间传统武术进行加工、提纯、深化,并对其效果加以包装(动作包装、技术包装、音响包装、器械包装)。同时民间各派要相互渗透、相互借鉴、资源互补、优势互补,使优秀的民间传统武术发扬光大。
2.2 走功能多元化和技术规范的路子
中国民间传统武术流派繁多,要延续,要更新,首先必须对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做出辩证的分析,客观的估量,它对现代社会的适应程度,根据现代的需求把众多的民间传统武术按其功能划分为:休闲娱乐功能、健身防身功能、康复医疗功能、学习传播功能、竞技观赏功能、国际交流功能、武术人才资源功能、研究储备功能、商业实体功能等等。充分发挥其多功能做用,造福人类。其次,民间传统武术在竞争技技术、训练手段的发展思路上,要有全球意识,与国际接轨,体现世界体育文化的共性。不断提高科技含量,着眼于激烈性、可比性和科学性。
2.3 发展社区传统武术馆社的框架模式
据统计全国 12 000 多所武术馆校,几乎都分布在大中城市周边地区。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城市往往是当地文化、经济、交通、人才交流的中心,其文化氛围,群众受教育程度远远高于农村,有利于民间传统武术的推广、传承。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人们的健身意识、休闲意识的加强,加之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都市生活不断兴起,因此大力发展社区武术馆、社是推广、发展民间传统武术的良好机遇,它有利于丰富社区业余文化生活,促进民间传统武术向产业化、社区化的方向发展,并通过城市社区,向周边不断的辐射发展。
2.4 以竞技武术为龙头 以带动民间传统武术的进一步发展
竞技武术经历了 50 年的高度发展,从规则套路、技击、训练手段、技术发展、科研管理、国际意识等诸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代表着中国武术潮流方向。竞技武术源于民间传统武术,但在国际竞技大舞台上,其技术的发展、训练的高科技手段、现代意识以及可比性、激烈性却高于民间传统武术。因此民间传统武术要在竞技武术的龙头作用下不断的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吸收新信息、新技术,跟上发展的步伐。
2.5 以比赛表演形式 推动民间传统武术的交流发展
加强民间传统武术的比赛表演,增进技术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通过比赛的形式,推动民间传统武术向前发展。首先,要改进赛制,克服现在任何武术比赛都与竞技武术雷同的缺点,形成多层次的比赛模式(如图表),竞赛的主体内容必须严格限制区分,突出不同拳种特色。其次,要根据不同层次的比赛制定或采用不同的规则,尤其是在民间打擂方面,可单独制定打擂规则放开限制,如对散手拳套进行改进,让指头解放出来又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充分使民间各种系统技法得以施展。

图表 多层次比赛模式
2.6 加大挖掘整理和推广民间传统武术的力度重视对民间武术拳师的科技指导和信息管理
国家一方面要不断的挖掘民间传统武术,更重要的是要不断的整理、规范、提纯、推广、充实民间传统武术,以利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国家要加强对民间武术拳师、武术工作者的扶持、指导等工作,帮助民间传统武术提高科技含量、信息交流,加强现代包装,积极引导民间传统武术不断更新、发展,适应现代需要。
3 结语
民间传统武术作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要延续,要发展,必须摒弃一切禁锢武术发展的封建保守的东西,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保持原风格特点的基础上,不断的吸取更多的现代信息和科学技术。加强包装更新、交流博览,充分发挥其多功能作用,走多元化的路,并以竞技武术为龙头,竞赛表演为形式,构建以城市社区武术为中心,并向外辐射的框架,推动民间传统武术向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山. 中华武术 50 年[J]. 中华武术,1993,(11):8~9.
【2】 毛银坤,雷大燮,乔大均,等. 四川武术大全[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3】 熊志中. 传统武术陋习面面观[J]. 武林,1989,9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