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保占 单位: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来源: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12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以及录象解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对90 年代一直到现在的全国武术比赛的长拳套路技术进行统计分析。结合新规则,从套路编排结构,技术内容,技术难度和演练要求等方面,研究竞技套路长拳技术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竞技武术套路长拳技术的发展将会秉承着动作规格质量高,动作难度大,演练体现艺术美,套路编排新颖的发展方向发展。
关键词:长拳;技术;趋势
ChangQuan athletics wushu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technology of research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y using the method of documentary,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logical analysis,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video analytic method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s for the 90 s have been to the present national martial arts tournament ChangQuan routines technology in statistical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new rules from the arrangement of routine structure, technical content, technical difficulties and drill requirement, the competitive set ChangQua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re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angQuan athletics wushu technology development will be taking action specifications are high quality, difficulty of movement big, practice embodies artistic beauty, the arrangement of routine novel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 words: ChangQuan; Technology; trend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竞技体育竞争日趋激烈。竞技体育充当着展示人类潜在能力的工具,人们关注的聚焦点。国内外举行不同规模的运动会充分表现了竞技体育之魅力。竞技武术套路长拳是我国竞技武术套路比赛众拳术项目中的一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一项拳种。1957年,国家体委把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竞技武术套路长拳在武术套路比赛众项目中,其技术体系、演练风格独具特色,创新难度动作也多在竞技武术套路长拳中率先使用,业已成为现代竞技武术套路比赛项目中的代表。竞技武术套路长拳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它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值得我们去回顾和探究。本文在竞技武术套路长拳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探究其未来发展,为长拳技术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第八、九、十、十一届全国运动会武术套路比赛自选长拳项目前六名运动员的录像和1959、1960、1973、1979、1984、1991、1996、2003年武术竞赛规则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互联网Google与百度等搜索引擎并查阅读秀数据搜索等网上图书资料,将所获文献资料进行逻辑归纳与收集、整理。同时,学习研究了1959年—2003年八个版本的武术竞赛规则。对所有相关文献进行认真研读、分析、概括与总结,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对参加2010年7月四川省第十一届全运会武术比赛(自贡)、2010年8月“川沙杯”全国武术冠军赛(上海)的裁判员、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共分发300份问卷,收回284份问卷(裁判员55份、教练员52份、运动员177份),回收率94%,有效问卷281份(裁判员55份、教练员52份、运动员174份),有效回收率93%。
1.2.3对比分析法
对八个版本的武术竞赛规则中长拳项目的评分标准和规定要求,以及对第八、九、十、十一届全国运动会武术套路比赛长拳项目中动作元素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1.2.4数据分析法
对收集到的资料、相关数据以及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并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2.5录象解析法
对第八、九、十、十一届全国运动会武术套路比赛长拳项目的录象进行解析。
2结果与分析
2.1 动作规格在长拳技术发展中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所谓的动作规格就是武术竞赛规则中对武术套路所有动作设定的标准和要求。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身型、身法、腿法、跳跃、平衡等基本动作是构成长拳套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区别于其它运动项目的重要标志。在武术套路长拳技术的发展中高质量的动作规格必须放在技术发展的首要位置,是武术套路长拳技术的根基、标识和本质特征。竞赛规则嬗变促使武术套路长拳的动作规格规范化不断加强。1996以前的竞赛规则采用“整体评分”形式,其评分较为笼统,裁判员们可以根据自己对长拳技术的理解进行评分,同时由于裁判员们的自身技术水平限制,使得在动作规格尺度上难以统一和把握,极易人为操纵,从而使比赛失去公平性,不利于长拳技术的良性发展。
第八届全运会开始使用1996年武术竞赛规则,动作规格分值达到6.8分占总分值的68%,竞赛规则的导向使得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更加注重动作规格的训练。然而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整理分析发现(见表1):多数裁判员和教练员认为在这个时期竞技武术长拳套路比赛中动作规格是影响最后得分的主要方面。这个时期不管是教练员还是运动员在教学和训练中都把动作规格放在了首位,同时裁判员在比赛现场打分的过程中对动作规格把关也很是严格。所有人对其重视源于动作规格是决定是否夺冠的关键。动作规格分值占总分值的一半以上,为避免缺乏公平性1996年武术竞赛规则开始采用以“分块打分”的形式打分,将场上执行裁判员分为评判动作规格与评判演练风格的两组裁判,规定了每组裁判所打的分值权限,其评分更趋细化、具体化。从而使得比赛提高了准确公平性的保证,也使得动作的规格更容易进行规范评判。
表1 90 年代影响竞技武术长拳套路比赛最后得分的方面调查统计表
选项
|
调查对象
|
人数
|
合计
|
百分比%
|
动作规格
|
裁判员
|
35
|
69
|
64
|
教练员
|
34
|
演练水平
|
裁判员
|
30
|
58
|
54
|
教练员
|
28
|
创新难度
|
裁判员
|
27
|
53
|
49
|
教练员
|
26
|
2003年竞赛规则(试用)虽在1996年基础上进行了修改,但动作规格出现被忽视现象。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整理分析发现(见表2):只有部分的裁判员、教练员和运动员认为2003年后竞技武术长拳套路比赛中动作规格是影响最后得分的主要方面,认为动作规格是影响最后得分的人数下降了18%,只因动作规格分值削减了1.8分改为了5分。难度动作的分值提高,决定夺冠的关键被转移至难度动作。于是,2004年中国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对竞技武术套路长拳严格动作规格、提高动作质量等有关内容加以修改[1]。2003年竞赛规则比1996年和1996年以前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更为细化、规范化和具体化。动作规格分值始终没有低于总分值的50%,又据问卷数据反映60%以上的裁判员、教练员、运动员认为长拳今后发展依然应重视动作规范性。可以看出在规则分值不断细化,可操作性不断加强的同时,动作规范化的重要性在武术套路长拳技术未来发展中将是一成不变的。
表2 2003 年以后影响竞技武术长拳套路比赛最后得分的方面调查统计表
选项
|
调查对象
|
人数
|
合计
|
百分比%
|
动作规格
|
裁判员
|
29
|
50
|
46
|
教练员
|
21
|
演练水平
|
裁判员
|
29
|
50
|
46
|
教练员
|
21
|
创新难度
|
裁判员
|
46
|
87
|
81
|
教练员
|
41
|
2.2 演练水平更趋艺术化
演练水平即运动员在比赛场上完成全套动作的综合表现。包括劲力、节奏、音乐的配合以及全套动作的编排。随着2003年规则的出台,演练水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通过借鉴其它项目的优点,将其特色动作融入长拳套路动作当中,再加上美妙的音乐旋律,使长拳演练发展又更进一步。而艺术化则是指,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力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2]。如今在长拳套路创编上越加倾向于艺术化,无论是在劲力、节奏和音乐的配合上,还是在全套动作的编排上,都能体现这一发展趋势。
2.2.1 劲力、节奏、音乐的配合方面
劲力,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劲力是一种力量,是由肌肉的收缩而产生的。但劲与力却有着实质上的差异:力是劲的外在表现,而劲是力的一种类型,是一种高层次的力,是力的高度集中和概括[3]。然而,武术劲力同样也是一种力量,但与生理学的角度所讲的力量不同的是武术劲力是技巧之力,是武术运动中意、气、力的高度集中和概括。节奏,在自然界,表现为一种生命有机体的运动过程与节律形式,具有一种流动的周期性的特点;在哲学中,是时间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哲学家对于生命存在的形式的认识,“是使生命延续的、自由自在的、栩栩如生的东西”、在美学中,是人们对于规律与不规律、比例与无比例、周期性与非周期性的情感的体验[4]。而在武术套路长拳演练中则是运动员对全套动作经过“动迅静定”,“抑扬顿挫” 巧妙的处理后的表现。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在强调动作规格的同时增加了长拳项目在比赛中要求配乐的规定。此时不仅仅只是劲力和节奏要相辅相成的配合,而在长拳演练过程中,动作节奏和劲力与音乐的配合也要恰当默契。在音乐的配合下使其动显神韵,静含意境。武术套路长拳配乐的规定使整个演练效果更能透出强烈的文化气息,通过演练的肢体语言结合音乐的旋律体现竞与美的和谐[5]。竞赛规则规定长拳项目比赛中应配置音乐,使武术套路长拳项目整体演练增加了艺术韵味。
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发现(见表3):2003年规则规定长拳项目比赛中配乐实施以来,大部分的裁判员、教练员和运动员认为套路比赛配音乐有利于竞技武术长拳套路技术的发展。又针对2003年以后长拳套路的演练水平与90年代的相比较对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发放问卷调查,得回数据显示50%以上的教练员和运动员认为2003年以后的长拳套路演练水平不断的得到提升。这些数据显示意味着长拳套路比赛配备音乐的规定对长拳套路的演练水平提高具有一定的价值。由此可见长拳套路的节奏、劲力和音乐配合在未来长拳套路技术发展中将会结伴同行,趋于快速发展的态势。在不断提高长拳套路的观赏性的同时,长拳套路整体演练在音乐的配合下,使其演练更趋弥漫于独特的艺术韵味之中。长拳套路的演练正向着具有典雅、优美的艺术殿堂方向走去。
表3 认为套路比赛配音乐有利于竞技武术长拳套路技术的发展
选项
|
调查对象
|
人数
|
合计
|
百分比%
|
十分有利于
|
裁判员
|
20
|
107
|
38
|
教练员
|
21
|
运动员
|
66
|
有利于
|
裁判员
|
32
|
146
|
52
|
教练员
|
29
|
运动员
|
85
|
不利于
|
裁判员
|
3
|
28
|
10
|
教练员
|
2
|
运动员
|
23
|
2.2.2 全套动作的编排方面
编排,按照一定的目的依次排列。然而,长拳套路动作的编排,即将长拳技术动作按照竞技体育的特征和武术运动规律以及根据套路结构、布局的要求进行的次序排列。长拳套路编排如同作曲家作曲一样,没有什么神奇之处。但是要想编排出经典之作,比赛中不但凸显美观大方,还能够不被扣分,就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事了。选择动作并进行组合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就是你编排的主体框架结构,也是套路的风格和灵魂[6]。 动作与动作的连接讲究对称、主次、陪衬、协调。不但,主体部分的动作分派要前后均匀对称协调,而且对起势、中间、结尾的动作结构、布局和节奏也要处理得当,突出风格、美感,才能给裁判和观众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使其回味无穷。根据1959年规则以来对长拳套路的编排进行了不断修改完善,由整套不得少于六趟五十五个动作到形成四段模式,规定起收势方向。再到现在不限制趟数、不限制起收势方向;由直来直去的套路结构到现在的曲折迂回、婉转悠扬的套路结构。长拳套路在编排上不断创新改革,不断提升了编排水平,丰富了全套动作的内容。通过对裁判员关于2003年以后的编排水平和动作内容与以前相比是否进步进行了调查,收回数据显示见(见表4):肯定了编排和全套动作内容的创新发展。同时,通过对录像的观看,这一现象确实存在。在教练员和运动员共同努力下创编的长拳套路融入了舞蹈、传统拳术的动作,全套动作在编排的结构和布局以及动作造型上皆呈现出新颖的技术动作及其独特动作连接形式,趋于体现造型美、结构美、动静美以及和谐美的艺术魅力。为了使整个套路协调而富有生气,为了提高长拳套路的观赏性,为了赢得裁判员们的认可,为了使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后长拳的全套动作编排将会更加注重在艺术美感方面的发展。
表4 2003年以后的编排水平和动作内容与以前相比进步与否调查统计
项目
|
选项
|
人数
|
百分比(%)
|
编排
|
非常好
|
19
|
35
|
好
|
26
|
47
|
一般
|
7
|
13
|
较差
|
3
|
5
|
动作内容
|
非常丰富
|
0
|
0
|
丰富
|
34
|
62
|
一般
|
18
|
33
|
单调
|
3
|
5
|
2.3 难度动作的难度系数不断攀升
长拳难度动作的概念可理解为:在规则规定的范围内,以一定的攻防意识指导人体各部按照严格的顺序和动作规格,将不同类别(包括组别)的动作任意结合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连续而复杂的动作,一次性完成的由开始于静定姿势至组合结束时又归于静定状态,同时表现个人技能、形成套路的高潮的动作[7]。难度动作设定评分是在1973年的规则开始制定的,但实施六年后1979年出台的规则取消了难动作的评分。1996年重新恢复了难度动作的评分分值设置为0.2分,而2003年规则在1996年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动作的分值,分值设定为2分(动作难度1.4分和连接难度0.6分),而且不同的难度与不同的连接其难度分值都有明确的规定。同时,设定难度动作等级和编码。根据规则的发展显示,动作难度系数的整个发展轨迹呈现出直线上升趋势。
通过对规则的导向作用下2003年后的竞技武术长拳与80、90年代相比哪些方面提高较大,这一问题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收回问卷整理后得出的数据显示(见表5):2003年后的竞技武术长拳与80、90年代相比难度动作提高最显著。难度动作显著提高源于随着运动员的运动水平提高,运动员们对长拳基本技术动作都能不折不扣的出色完成,从而以基本技术动作为主的套路可比性逐渐下降,出现只要运动员拿到了该项目的冠军,在以后每年比赛中,该项目的冠军得主基本都不会变的现象,不利于长拳技术的整体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增加动作难度为求可比性增加。据调查问卷数据显示(见表2 )81%的人认为动作难度影响长拳比赛的最后得分,证实了增加动作难度提高了可比性。由于难度动作的分值较高,技术比较复杂,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的依赖性较大,掌握起来需要一个艰苦的训练过程,在这个掌握难度动作的训练“适应期”内,运动员完成难度动作存在着不稳定性[8]。从而使比赛胜负具有不可预测性,杜绝了运动员蝉联冠军的现象。因此,教练员和运动员为夺冠了,快速提高技术动作的难度系数。通过观看录像近几年的比赛,运动员完成难度动作的难度系数不断攀升,由旋转360度发展至旋转720度。如今大多数运动员在完成旋转720度时都是超度数完成。
表5 2003年后的长拳与80、90年代相比提高较大方面统计
选项
|
调查对象
|
人数
|
合计
|
百分比%
|
动作质量
|
裁判员
|
29
|
74
|
26
|
教练员
|
19
|
运动员
|
26
|
动作难度
|
裁判员
|
51
|
164
|
58
|
教练员
|
38
|
运动员
|
75
|
演练水平
|
裁判员
|
27
|
80
|
28
|
教练员
|
20
|
运动员
|
33
|
观赏性
|
裁判员
|
33
|
108
|
38
|
教练员
|
24
|
运动员
|
51
|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动作规格方面,通过对关于动作规格的问卷调查和规则对动作规格的分值设置来看,竞技武术套路长拳的动作规范化在未来的发展中仍居首位。在演练方面,为了提升观赏性,使竞技武术套路长拳演练越发趋于艺术化。独特的编排,再加上节奏、劲力和音乐协调配合,让竞技武术套路长拳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韵味,凸显其魅力。在难度动作方面,随着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不断提高,普遍熟练地掌握难度动作之后,在保证动作质量和演练技巧的情况下,难度系数不断攀升将是必然发展趋势。由竞技武术套路长拳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竞技武术套路长拳的发展将会将会秉承着动作规格质量高,动作难度大,演练体现艺术美,套路编排新颖的发展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梁西淋.竞技武术长拳套路演练中音乐配合的美学赏析[J]. 搏击·武术科学,2009年4月,第6卷第4期:40—41页
【2】夏征农 陈至立. 辞海:第六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4月. 2254页
【3】张守勇.武术套路运动中劲力动作的训练探析[EB/OL]. http://www.studa.net
/xueke/091210/1152498.html
【4】周惠新.论武术套路演练中的动静节奏[EB/OL].http://www.wushuweb.com
/x1/forum.php?mod=redirect&goto=nextoldset&tid=459484
【5】梁西淋.竞技武术长拳套路演练中音乐配合的美学赏析[J]. 搏击·武术科学 , 2009年4月,第6卷第4期: 40—41页
【6】陈根宝. 武术套路的编排[EB/OL].http://www.xici.net/#d134279000.htm
【7】赵秋菊.浅谈长拳套路技术难度动作的概念及量化体现[J].沈阳体育学院学,1995年,第一期:26—30页
【8】宗云涛 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变化对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发展的影响研究:[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论文][D].河南:河南大学, 200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