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四川省峨眉武术文化普及基地


四川峨眉武术文化普及基地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峨眉武术文化研究 > 正文
传统武术生存的现代价值与发展思考—徐 武
2015-04-04     来源:   作者::网站管理员   查看:  
作者: 徐 武          单位: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来源: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12   
     
      武术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在紧紧围绕“武术全球化”的战略发展目标的进程中 ,应该说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 但随之而来的在这一过程中的过度追求竞技武术的发展 ,又将武术的发展分离为“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 [ 1] ” . 传统武术在先秦时期曾经是昙花一现的游侠之士,在汉唐以后也随着养士制度的消失逐渐消失,在近代社会中 ,武术作为保家卫国的军事练习, 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 . 然而,在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 ,徒手技击的格斗功能因兵器的发展被削弱, 武术已不再是无所不能 . 对于传统武术该作如何的价值取舍? 就其生存发展应该作怎样的审视? 笔者就传统武术生存的现代价值体现和发展空间进行了分析讨论,以此寻求在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 ,对于传统武术的保持与更新 、传承与发展的价值取舍和最佳切入点,作出合理的审视和思考,以实现传统武术新的复兴.
1  传统武术生存的现代价值体现
1. 1  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其生存的根基

      传统武术是一项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也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它渗透了民族的风格 、习惯 、 心理和感情等因素, 所以从根本上说 ,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从技击性上看, 传统武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下 ,以技击攻防动作作为主要载体 ,以提高攻防技击能力为主要目的 ,注重形神兼备、打练结合 、 内外合一的修炼,融技击性、健身性、文化性于一体的 、各种自成体系的拳种总合 [ 4] .
传统武术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已经是众多习武者的共识. 其练功是以《易经》的阴阳五行说、中医的经络学说等基本理论为生理学依据的. 如八卦掌中有五行八卦 ,就包含了《周易》的内容 ,太极拳中暗含两仪相生相克, 就是根据太极生阴阳 ,阴阳合为太极的阴阳学说的原理. 他们本身也以与之相关联的文化内容命名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是传统武术的指导思想 . “天人合一”的思想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 ,这种天 、地、人和谐一致的思想给中国传统哲学带来了一系列的合一 ,如形神合一、主客合一 ,也为中国武术打下了思想基础. 由于中国武术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思想 ,具有修心养性的功效, 凡武功修养很高的人, 为人往往恬淡寡欲, 不会争强斗狠 ,如闲云野鹤 ,一派长者风范,令人肃然起敬 [ 5] .
1 . 2  养生之道是其生存的主体功用
      传统武术作为一种多功能的 、 民族形式的体育活动, 在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滋养和规范中成长 ,孕育了浓厚的文化色彩, 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现象 . 道教养生与武术的结合 , 使传统武术非常重视内在精、气 、 神的训练 [ 6] . 然而武术本身就主张内练精 、气、神 ,外练筋、 骨 、 皮 ,强调“形神兼备, 内外双修”的演练风格 . 武术养生“融健身 、 疗疾 、观赏于一体, 表现了人对自身生命活动规律的认识和发展 ,表现了人对创造能力的认识和发展” . 这正好满足了现代人们对健康的需求 ,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健身手段 ,健身价值是武术生命力的源泉之一 .武术与中医同在一个自成体系的文化区域内发展 ,宏大 、 缜密的中国医学理论对武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 “拳起于易 ,理成于医. ”这句武术谚语是对这种影响的精辟概括. 中国医学理论中的“精气神学说、经络学说” , 以及“辩证施治、整体施治”原则和“伤科”等对武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而使武术把医学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中来 . 武术各门派的点穴、针灸、按摩、 推拿、 正骨等技术 ,都是中医在武术中的发展运用. 例如太极拳实际上都是阴阳法则在不同角度和方法上的运用, 以达到人体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有序 ,平衡而固本培元, 延年益寿. 近几年来站桩练习已成为一种形之有效的健身养生功 , 受到许多人青睐,就是人们健身意识不断增强的一种反映. 根据1999 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显示 :“在我国体育项目的选择排序中 ,武术和太极拳( 分开来统计) 分别占第 11 位和第 12位 . ”另外上海市区参与体育锻炼人群的社会调查显示 : “在 518 名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中, 参加拳术 、 剑术 、 练功十八法、气功等项目锻炼的占练习者总数的 70. 1%, 而其他项目仅占 29 . 9 % ”[ 7]. 以健身的目的出发 ,武术作为一种运动形式,具有很多其他项目无法比拟的优势, 比如自由、 灵活,运动量可以自己调节, 身体素质好的人可以选择运动量大 ,时间长的套路; 身体条件一般的人可以选择动作幅度较小的一段或一节 ,且不受外界环境的阻碍 . 许多运动项目是受年龄限制的, 武术则是一项终身性运动, 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 因此,有许专家认为 ,习武是日常最好的健身方法 .
1. 3  竞技交流是其传承发展的基本途径
      传统武术诞生于古代 ,是拳脚相博和使用传统武器的一种实用技术, 是进攻和防卫的实用手段 . 而现在套路运动竞赛规则的改变使套路运动沿着高、难 、 美、新的方向发展 , 这样必然会忽视武术技击性的体现 ,也就失去了武术原来的特性 . 这样的套路对中国传统武术的技法结构进行了改革, 在追求新、难 、 美的情况下, 导致套路动作中技击含义愈来愈少 ,因此也就愈来愈与传统武术相悖 . 观看最近的武术比赛 ,发现有许多动作如侧空翻转体 360度 、 旋风脚转体 720 度 、外摆莲转体 720 度 、旋子转体 720度 ,甚至有的做出直体后空翻来 ,这显然是造成人们把竞技套路称为“中国式体操”的原因了 [ 8] .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套路 ,才使竞技化成为促进传统武术现代化转型的突破口与催化剂.
      在传统武术竞技化历程中诞生的现代竞技武术驶入了独立发展的轨道, 并迅速发展成为一枝娇艳的武术时代奇葩 . 竞技武术的优先发展, 使传统武术的竞技化进程有所滞缓, 特别是十年动乱对传统武术造成极大的损害 . 1979 年原国家体委发出了“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 , 同年 5 月, 在南宁举行了首次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 ,传统武术竞技出现新的发展态势 . 随着“武术热”的兴起, 民间传统武术竞赛应运而生 ,并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全国赛事 .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部分单项拳种陆续规范 、 颁布了竞赛套路 , 进而举办单项拳种比赛 , 成为传统武术竞技化发展的方向 . 2000 年少林拳率先被确定为正式比赛项目, 迈出了传统武术单项拳种比赛的步伐. 在传统武术竞技日益高涨的形势下 ,多年来游离于武术概念之外的武术功法运动, 也登上了竞技舞台. 1999 年“国际传统武术暨绝技大赛”在台州举行 ,使传统武术竞赛的举办形式有了新的突破 .随着全国武术功力大赛的成功举办, 使武术功法运动终于拂去了神秘的色彩 ,它向人们昭示 : 传统的武术功法运动已登上武术竞技的大舞台. 具有东方奥林匹克意味的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 ,也于 2004 年在中国郑州拉开帷幕, 这一赛事为传统武术走向世界竞技体坛 ,搭建了新舞台[ 9]. 河南电视台的《武林风》百姓擂台节目和 CCTV5 推出的《武林大会》赛事 ,虽然被许多人所诟病 ,但是毕竟是传统武术走出的可喜的第一步 .
1 . 4  内外兼修 ,形神合一的特点是现代社会生活美学价值的体现
      传统武术的内外兼修 、 形神合一的特点, 构成了它特有的美学意识. “内外兼修”是一种以形喻势、应物象形 、 观物取像、观物取神的修炼内容. 它外取神态 、 内表心灵在姿态的意趣里显示人格和风尚 ,在天人合一、物我浑融的环境中, 以动作的点线飞动 、别致有韵成为美的标准.中国传统武术的技击 , 在功力上多借鉴自然界的风雨雷电的效果 . 如身起如风, 拳密如雨, 声大如雷 ,拳重如山 ,势大如电等 . 在形体动作上又多借鉴禽虫猛兽的搏击技法, 如“虎扑、马踢 、 鹰爪 、 猫步 、 猿臂” . 武术的各种技击方法与技巧, 已不是单纯追求一种外形,更崇尚内在的神似. 从形到意,从意到神,形神兼备,拓展了武术表现艺术的功能. 在武术运动中表现出的“韵味” , 正是一种和谐 、 整齐 、 具有节奏的美. 它来自武术运动的节奏变化, 总括起来就是“十二形” : 动如涛 、 静如岳、起如猿、 落如鹊 、 站如松、坐如钟 、 转如轮、 折如弓 、 轻如叶 、 重如铁、 缓如鹰 、 快如风. 武术套路的节奏 ,随拳种而异, 南拳浑厚沉稳,通臂拳飘洒大方, 八卦掌丝丝入扣 、 圆活走转, 八极刚烈、 太极缠绵, 而查拳 、华拳 、洪拳、炮拳等则要求动如奔涛 ,静似处子. 可见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直接渗透到武术运动的表现方法之中 . 不仅如此 ,传统武术动作命名也典型地反映了传统文化思维特点, 它对武术动作的描述 , 已不是简单地对一招一式的单个武术动作的命名 , 这其中也蕴含了中华民族对文化现象的独特理解 . 传统武术动作上的命名不仅体现它的艺术性 ,还揭示武术动作的整个过程和人们对武术运动文化内涵的理解, 以及传统文化在武术运动形态上的符号喻意 ,讲究神与形 、 意与境的完美统一,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  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发展
2. 1  尚武崇德,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有人说武术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技击 ,更在于武德 . 未曾学艺先学礼, 未曾习武先习德 , 武术历来以“尚武崇德”作为其传承的基本原则之一 . 通过习武可以培育学生坚毅、果敢、豁达和尚武崇得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中华名族在武坛的缩影 . 《周易. 象传》中提出“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得载物” . 而“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正是数前千年来,中华名族自立于世界名族之林的名族精神 . 正如提出的“尚武”能培育“自强不息”的精神,“崇德”能培育“厚德载物”的气度 [ 10] .我们今天把习武同培养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发扬祖国的灿烂文化, 热爱祖国, 弘扬名族精神和爱国主义联系起来 , 就是要培养青少年一代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 要见义勇为 、 疾恶如仇 、 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 尊老爱幼、尊师重道、 乐于助人; 更要通过习武来磨炼新生代的德 、 勇、智、 恒的坚定意志.
2. 2  立足于文化传承 ,培养习武者的文化内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中国已逐步融入世界大循环. 随之而来的是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与渗透 ,同时,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的不断进步 ,更多的有识之士已经发现 , 中国传统文化在未来对世界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在这一活动中, 传统武术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又有着丰富的技术内容 ,要努力使广大习武者通过传统武术这个载体来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 . 因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只有落到广大习武者的身上 ,才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继承本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前提 . 在日本 ,武士道精神对日本儿童的熏陶是众所周知的, 它培养了大和民族的精神 . 在我国 ,炎黄子孙通过什么学习民族文化? 当然途径很多 ,但是传统武术可以说是最好的教化子孙后代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 发挥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价值, 是今后各级各类学校和文化体育部门应重点研究的课题 .
2 . 3  进一步对传统武术健身养性功能的推广
      传统武术健身具有其独特的形式和内涵 , 这是高于其他体育项目健身效应的关键所在. 传统武术运动对一些疾病有特殊的疗效 ,其原理是传统武术能激发患者的内在机制, 从而不治而愈 . 如五禽戏 、八段锦 、 易筋经 、 太极内功以及内功拳等对一些身心病症的显著疗效作用已被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 大多数人处于工作和生活的高压状态,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越来越多 .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武术的健身价值也就越来越得到了体现. 武术锻炼方便 、经济 , 对场地 、 器材要求不高,俗称“拳打卧牛之地” ; 另外 ,武术流派、项目众多, 不同的拳种有不同的身心锻炼价值 ,这就为不同群体选择不同的练习内容创造了条件 ,可因人而宜 . 武术的这一特点也是其具有普遍推广的优势.
2 . 4  以传统武术的交流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武术作为一种历史文化 , 既有纷繁林立的武术门派, 又有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 ,同时还包括含有浓郁的传统文化和武术特色的各种艺术形式, 武术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使世界各国人民通过武术文化的参观, 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 ; 武术服装、 器械、图书 、 音像制品以及武术文艺影视等的开发 ,带来的经济价值难以估算 . 国际性武术比赛可以做到“武术达台 ,经贸唱戏”, 诸如中国少林国际武术节 、 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 、 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等国际武术盛会的举办, 已将武术活动与旅游 、经贸融于一体, 以武术活动为形式 ,以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为内容, 既推动了武术运动的蓬勃发展 ,又加强了该地区和世界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 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 11] .
2. 5  以特有的艺术价值表现其大众的审美性
      中国传统武术内容丰富 、 风格多样,适合于不同性别、 年龄、阶层的人练习, 同时练习不受时间 、地点 、 气候和场地的限制, 具有经济与方便的特点. 人们通过参加武术练习或观赏武术表演 , 可以获得身心愉悦效果. 所以千百年来 ,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成为中华名族健身娱乐的重要手段 .
3  结束语
      纵观传统武术的发展 ,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取舍,在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传统武术的价值取舍发生了根本变化 ,它必将更加注重文化承载价值、民族精神价值、道德修养价值 、审美娱乐价值 、 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 武术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技击性、 动作的优美和健身性 ,更在于其中蕴含的高尚的道德力量, 在于系统地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是中华文化的代表. 因此, 武术是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进程不断发展的 ,在不同的历史文化时期内都有其生存发展的价值空间, 并结合时代的需求进行创造和新的阐释 . 对于传统武术的生存发展必须立足于文化传承、尚武崇德 、 修身养性 、 构建和谐 、 拓展市场空间的框架模式, 才能保证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生生不息 ,永葆生机 .
参考文献:
【1】 候介华, 阎小平.论 21 世纪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 [ J] .搏击. 武术科学, 2004( 01).
【2】 颜世亮. 论传统武术的现代生存方式 [ D] . 山东师范大学, 2004.
【3】 中国武术拳械录编纂组.中国武术拳械录 [ 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3: 445 -447.
【4】 马云慧.中国传统武术的人文精神 [ J] .搏击. 武术科学, 2006( 7).
【5】 陈振勇.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和谐发展原则 [ J] .中华武术, 2002( 12).
【6】徐武, 黄光丽.对实现传统武术价值的思考 [ J] .搏击.武术科学, 2006( 11).
【7】 郑兆云, 朱宝生.对民族传统体育与传统养生之道关系的探讨 [ J] .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5( 03) .
【8】郭一鹤. 论传统武术存在的价值 [ 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6( 6).
【9】 洪浩, 郭怀.论传统武术竞技华 [ 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 5).
【10】孙吉良, 陈庆合, 刁建军. 中华武术的现代价值及其发展研究 [ 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5).
【11】 李宝刚, 贾亮. 传统武术未来发展的趋势[ J] . 搏击. 武术科学, 2005

版权所有:Copyright (c) 2014-2015 四川省峨眉武术文化普及基地 [管理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