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德朝、赵明、康意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来源于:《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12期
摘要:基于CNKI数据库中有关峨眉武术研究的文本文献,运用Cite SpaceIII软件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数据及逻辑推理,分三个阶段深度挖掘和梳理近三十年峨眉武术学术研究数据。研究认为:峨眉武术第一阶段研究主要体现为运用历史文献梳理有关峨眉武术衍生、起源,其描述性强,对地域武术文化的符号解析内涵不力;第二阶段关于峨眉武术及峨眉武术地域文化符号属性研究,其学科采借性不强;第三阶段关于峨眉武术传承与保护、发展与推广的研究,其研究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实地调查和数据支撑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地域峨眉武术文化符号研究的未来趋势:1.在学科采借上,应突出其跨学科性,尤其是文化符号学与人类学的综合运用;2.研究方法运用上,应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运用凸显社会学经典理论,实践方法应强化田野考察与传承人口述表达,即峨眉武术的观念史与口述史的双重并重;3.以身体为传承载体研究峨眉武术文化的衍生、传承、嬗变与现代转换性再生问题成为峨眉武术文化的研究主旋律;4.应注重峨眉武术文化与其他地域武术文化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体育人类学;文化符号;知识图谱;峨眉武术;研究趋势
1引言 巴蜀地区峨眉武术文化符号探究成为体育人类学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与整体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之下,对峨眉武术近三十年来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剖析,提炼、总结出其研究的脉络与谱系,对后续深入研究峨眉武术地域文化符号特质及峨眉武术的为人性和人为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 知识图谱的使用
2.1 引入知识图谱分析峨眉武术研究的意义
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是以科学知识为对象 , 综合运用科学计量学、信息可视化技术、应用数学、图形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揭示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1]。引入知识图谱来研究峨眉武术,因其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数据采集的直观性比较优势,在峨眉武术研究领域使用此方法,可以借助知识图谱分析的特性,梳理近三十年峨眉武术相关研究的现状与走势;通过关键词共现和研究历史热点辐射,研究与分析近三十年峨眉武术研究的主题与热点,予以可视化呈现。同时对峨眉武术进行研究的历程划分,深度探索与挖掘近三十年峨眉武术的研究脉络和谱系。基于此,试探峨眉武术研究的未来趋势。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峨眉武术的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对峨眉武术文化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与发掘有积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2.2 关键词共现分析的科学性
关键词是学术期刊论文的重要标识,是研究者思想和文章内容深度的浓缩、提炼和凝练,也是文献研究计量的重要指标。“关键词共现”是指两个或更多关键词同时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当两个关键词同时出现在一篇文献中时,则认为这两个关键词为共现关系(Co-occurrence)。在文献中关键的词共现频次越高,则表示其研究主题越趋近,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越紧密,反映在知识地图上,也就是它们之间的距离越接近[2]。本研究关于峨眉武术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其数据库数据丰富具有较强的覆盖性和广泛性。依托CNKI学术期刊文献的科学性、权威性、典型性和前沿性,研究使用Cite SpaceIII软件,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将近三十年峨眉武术研究的热点和主题可视化呈现在知识地图上。借助其可视化的特点,分析近三十年峨眉武术研究中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性、结合性、融通性,明确近三十年峨眉武术的研究主题和热点。
2.3近三十年峨眉武术相关研究的数据采集与分析路径
本研究是对近三十年来关于峨眉武术研究的梳理与分析,也是对近三十年专家、学者关于峨眉武术研究的再认识。本研究有关峨眉武术研究的文献数据,计量依据均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研究为确保文献数据计量与分析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合理性,在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检索文献时,主要采用如下期刊检索表达式:
期刊年限 between (1986,2016)and主题=峨眉and主题=武术(精确匹配),期刊检索截止日期为2016年8月30日。秉承研究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对上述检索表达式所检索出的文献进行再次筛选和剔除。筛选之后的近三十年峨眉武术的相关研究文献,其文献标注以RefWorks格式导入Cite SpaceIII软件,进行知识图谱关键词共现分析。
图1: 峨眉武术数据采集与分析路径
借助关键词共现分析可视化的特点,将近三十年峨眉武术研究的热点和主题呈现在知识地图上,分析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性、结合性、融通性,挖掘和梳理近三十年峨眉武术学术的研究历程。近三十年峨眉武术相关研究的数据采集与分析路径如图1所示。
3 近三十年峨眉武术的研究历程
峨眉武术“是当今中国武坛中重要的武术流派之一。”[3]它刚柔相济、内外兼修,其文化意涵与表征蕴含浓郁的巴蜀地域文化特征。峨眉武术作为巴蜀地域武术文化的重要名片[4],挖掘和梳理近三十年峨眉武术的学术研究历程,研究历程本身是对学者关于峨眉武术衍生、传承和发展等认识实践活动的梳理与再认识。探索峨眉武术文化符号研究的未来趋势,对地域峨眉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操作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使用Cite SpaceIII软件,依托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从历史纵向发展脉络和谱系和横向集聚和辐射的双重视角,梳理和挖掘近三十年峨眉武术的研究历程具有时代性、统筹性和发展性。
3.1近三十年峨眉武术研究文献刊发的梳理与统计
近三十年关于峨眉武术相关学术研究的统计,采用如下数据采集方式:在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以“期刊年限 between (1986,2016)and主题=峨眉and主题=武术(精确匹配)”为检索式,检索出1986-2016年关于峨眉武术的期刊文献共104篇(注:期刊检索截止日期为2016年8月30日),具体发文年限分布的数据统计如图2所示。
图 2:近三十年峨眉武术相关研究发文统计图(单位:篇)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统计截止日期2016年8月30日。
由图2我们可以看出:近三十年关于峨眉武术研究的期刊发文总体数量较少,且发文有明显时间节点。1986年至2006年,近二十年间关于峨眉武术研究的期刊发文不足十篇,较为匮乏,且研究无延续性、系统性;2007至2010年间发文数量有明显的增长和回落;2010年至今关于峨眉武术研究的发文单从数量上有了明显的增长,虽有起伏,但研究热度基本保持在一定的水平。本着学术研究的科学性与规范性,笔者对上述检索表达式所检索出的104篇文献进行进一步地筛选和剔除(逐一查阅,剔除与峨眉武术无相关性的研究),最后筛选出75篇相关研究期刊文献,其发文数量与年限分布如图3所示。
图 3:筛选后近三十年峨眉武术相关研究发文统计图(单位:篇)
注:图片来源于CNKI文献管理中心-分析,数据统计截止日期2016年8月30日。
论文发表在何种学术刊物上,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论文质量与在其研究领域的影响力[5]。近三十年有关峨眉武术的研究刊发在何种层次的期刊上以及分布情况,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关于峨眉武术的研究水平和影响力。本研究借助中国知网CNKI文献管理中心-分析,并通过筛选得到近三十年关于峨眉武术研究发文期刊来源分布,如图4所示。近三十年峨眉武术相关研究论文期刊其中来源于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有12篇,包括成都体育学院学报(6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文化导刊等期刊等;此外来源于四川体育科学12篇(16%)、内江师范学院学报7篇(9.3%)、搏击·武术科学9篇(12%)等期刊。从期刊的来源来讲,整体比例尚可,但缺乏权威核心期刊,一定程度制约峨眉武术相关研究的影响力。
图 4:筛选后近三十年峨眉武术相关研究论文期刊来源分布图
注:图片来源于CNKI文献管理中心-分析,数据统计截止日期2016年8月30日。
近三十年哪些单位和科研机构,在峨眉武术研究上的关注度更高。通过近三十年峨眉武术相关研究的期刊来源单位和机构可以一探究竟,如图5。
图 5:近三十年峨眉武术相关研究的期刊来源单位和机构分布图
注:图片来源于CNKI文献管理中心-分析,数据统计截止日期2016年8月30日。
3.2近三十年峨眉武术研究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在文献中出现的频率越高,则该关键词所指向的研究主题即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采借Cite SpaceIII软件中关键词共现分析功能,以峨眉武术为研究对象,将检索并筛选后的文献代入软件,生成图6:近三十年峨眉武术关键词共现图谱,通过对关键词引用、中介中心度和引文频次的梳理得出表1。
图6:近三十年峨眉武术关键词共现图谱
通过图6与表1结合分析,“峨眉武术”为近三十年研究的核心关键词,其中介中心度和引文频数均最高,处在峨眉武术研究的核心圈层;武术研究、武术文化与峨眉武术有着直接索引关系,但关联度较为单一;峨眉派、产业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知识图谱上呈现出类聚性和集聚性强的特征,与峨眉武术关联性和相关性更强。总得来讲如表1所示,中介中心度在0.1以上的关键词,均处在峨眉武术的圈层之内,研究存在索引关系和内部联系。由图6我们可以看到,峨眉武术圈层之外散布着许多研究的点(以关键词游离呈现),如:峨眉武术教学、发展趋势、发展现状、体育竞赛等等。根据Cite SpaceIII软件中关键词共现分析的特点,越是处在知识地图边缘的研究越是新兴研究,正如大树的枝叶。基于上述分析,研究认为关于峨眉武术的新兴研究,缺乏与峨眉武术研究核心的联系,抑或说是近三十年峨眉武术的新兴研究是脱离了核心圈层的研究,因而造成了近三十年峨眉武术研究延续性差、系统性和整体性强的局面。
3.3近三十年峨眉武术研究历程的梳理
基于上述统计、梳理与关键词共现分析我们发现,近三十年峨眉武术研究取得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视角和方法均有发展和变化。本文从历时性纵轴和研究社会化横轴的双重视角,借助Cite SpaceIII软件绘制图7、图8予以可视化呈现,挖掘和梳理近三十年峨眉武术的研究历程及其特点。
图 7:近三十年峨眉武术研究热点脉络图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统计截止日期2016年8月30日。
通过梳理和分析,本研究认为近三十年峨眉武术研究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关于峨眉武术衍生、起源的研究,其研究特点为运用历史文献描述性梳理峨眉武术地域文化符号;第二阶段——关于峨眉武术及峨眉武术文化的研究,力求强化表达峨眉武术地域文化符号特质,但学科采借性不强,研究水平参差不齐;第三阶段——关于峨眉武术传承、保护、转换性生成的研究,研究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缺乏田野考察的数据和传承人深度访谈的口述史和文献观念史记载。
图 8:近三十年峨眉武术研究节点示意图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统计截止日期2016年8月30日。
3.3.1第一阶段——关于地域武术文化符号峨眉武术衍生、起源的研究
峨眉武术的衍生与起源是峨眉武术研究的根源,在研究历程中处于第一阶段,也是近三十年峨眉武术研究中首先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现梳理如下:
魏奕雄[6]通过对“峨眉通臂拳”和“峨眉十二桩”(又称峨眉气桩功)的起源进行追溯研究认为:峨嵋武术起源于战国的“白猿祖师”,自成体系于南宋,鼎盛于明清,弘扬于当代,得出峨眉武术自成一体,峨眉武术并不等于巴蜀武术。
程大力,王小兵等[7]认为:峨眉武术源于白猿祖师说法缺乏史实记载和依据,不支持此种观点。通过研究其认为峨眉武术自明朝形成体系,和少林武术有着密切的联系。王小兵[8]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佐证峨眉武术并非起源于“白猿祖师”,同时提出明清之际的峨嵋武术并非是一脉相承的连续发展,而是明代已成体系的峨嵋武术在清初却已失传,今人所称的峨嵋武术是后来许多拳种的混杂体。
陈振勇[9]认为少林拳与巴蜀武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通过史料和事实论证了少林武术在峨眉武术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一定影响和作用。
王亚慧,代凌江[10]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对“峨眉武术”的解释,梳理了峨眉武术的各种起源说,同时质疑峨眉山地域武术“白猿起源说”的文献记载。王亚慧,辜伟[11]在后续研究中从“道、佛之争”、峨眉山的道教背景、道教之影响三方面入手,提出峨眉武术源于道家文化,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今日之峨眉武术流派。此外,吴必强[12]通过对抗战时期重庆武术发展的分析指出并论证了:峨眉武术不包括巴渝武术。
关于峨眉武术衍生与起源的研究,目前学界仍有争议,学者们的观点莫衷一是,多种起源说缺乏历史依据,经不起推敲。总的来讲,峨眉武术起源的研究是对峨眉武术追本溯源,也是人们认识峨眉武术这一传统身体活动式样的过程。在近三十年峨眉武术第一阶段的研究中,多为历史古典文献的梳理性和描述性研究,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缺乏田野考察和口述史研究。
3.3.2关于地域性峨眉武术及峨眉武术文化符号式样及意涵研究
近三十年关于峨眉武术研究的第二阶段研究有两个方面。其一,关于峨眉武术的研究,包括式样、特点、功用;其二,关于峨眉武术文化的研究,包括文化特征与价值。峨眉武术这一传统身体活动式样,在巴蜀地区特定的地域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的滋养下,衍生传承和发展,峨眉武术文化是巴蜀地区人们身体物质活动的映射和展演。正确认知峨眉武术的活动式样、特点、功用,深入了解峨眉武术文化的特征、价值,是峨眉武术研究的脊梁和骨架。关于峨眉武术及峨眉武术文化的研究现梳理如下:
其一,关于峨眉武术的研究。
代凌江[13]提出:以峨眉武术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来进行峨眉武术的分类,可分为古代峨眉武术、近代峨眉武术和现代峨眉武术。
郑志兵[14]通过对《峨眉道人拳歌》的研究得出峨眉武术拳法多变、步伐灵活、重技巧、求实效等特点。除此之外,韩民胜对峨眉武术中的“毒蛇吐信拳”、吴保占对峨眉盘破门武术、吴魏魏对《手臂录》进行了系统地整理与研究。
其二,关于峨眉武术文化的研究。
在峨眉武术文化的研究实践过程中,内江师范学院在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开设《峨眉武术文化研究》专刊,并成立成立四川省峨眉武术文化普及基地。从峨眉武术文化学术研究的层面来讲,《峨眉武术文化研究》专刊的开设可汇聚有关峨眉武术文化研究的新观点和新思路,为峨眉武术文化研究提供呈现平台,可以更为系统地、深入地进行峨眉武术文化的研究;从峨眉武术文化发展实践的层面来看,四川省峨眉武术文化普及基地的创建极大促进峨眉武术和峨眉武术文化的普及与推广。理论研究和普及实践相结合,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和文化价值。
王斌[15]在对峨眉武术文化的研究价值进行思考中指出:峨眉武术文化的研究价值已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从而导致峨眉武术文化的保护、挖掘、推广的滞后。
赵斌[16]、[4]从峨眉地域武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寻找出峨眉地域武术文化儒释道文化特点、名山文化特点、武侠文化特点和养生文化等地域特点。梳理峨眉武术文化演进过程,分析峨眉武术文化特征。
近三十年峨眉武术的第二阶段研究是峨眉武术研究脊梁与架构,通过梳理和分析发现第二阶段的研究中学科采借性不强,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在峨眉武术研究的整个历程中,第二阶段的研究理应最为丰富、系统,从而为后续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第二阶段的研究倍显中空。
3.3.3第三阶段——关于峨眉武术传承与保护、转换性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峨眉武术研究的第三阶段是关于峨眉武术传承与保护、转换性生成的相关性研究,该阶段的研究具备实践指导的现实意义。因此,站在何种研究视角、
采用何种研究方法、研究材料的采集是否准确可靠、研究分析是否恰当,均决定分析该阶段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现对研究历程的第三阶段研究梳理如下:
张小林[17]从峨眉武术文化资源开发与产业化运作进行思考和研究,提出加快推动峨眉武术普及推广和进校园工作,挖掘峨眉武术文化底蕴、塑造峨眉武术文化品牌、打造峨眉武术产品链等指导性意见。
鲁长春,王亚慧[18]将峨眉武术同少林、武当进行横向比较分析,指出峨嵋武术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模式、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政府主导市场运行、加强与佛教旅游融合发展的构想。
罗萍,宋天华[19]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指出峨眉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是“精神内核”,提出“人本观念”是基木保护原则。陈振勇[20]也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进行思考,提出发展要做到利益与实效有机结合。
辜伟,王亚慧[21]基于对峨嵋武术发展现状调查研究,探讨峨嵋武术与旅游相结合的可行性,结合现状指出:开发与保护并重、整体规划、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多元化市场营销。王亚慧[22]在后续研究中指出:峨眉武术旅游开发能是发展峨眉武术的重要途径,着力打造“六个一”,深化和扩展峨眉武术节和相关赛事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
除此之外,在近三十年峨眉武术第三阶段的研究中,辜伟、赵艳霞、谢金霞等从峨眉武术进校园的视角进行了论证和调查研究;胡波[23]从生态场视阈下探讨了峨眉武术生存与发展。目前,关于峨眉武术传承与保护、、发展以及推广的研究数量较多,研究多为从宏观上去探讨峨眉武术的保护、转换性生成的相关性研究多,但缺乏田野考察和对传承人口述史和文献观念史的数据和材料支撑;研究缺乏系系统性和延续性,对峨眉武术和峨眉武术文化符号意涵和理解不够深刻,难以准确把控峨眉武术发展方向。
4 峨眉武术研究的未来趋势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与整理得到政府管理层和学术研究层前所未有的重视下,通过对近三十年峨眉武术研究的梳理统计以及对其研究历程的挖掘,发现近三十年峨眉武术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研究历程脉络和谱系较为清晰。但仍存有研究方法单一、学科采借性较弱、研究整体性、系统性不强等问题。基于此对地域峨眉武术文化符号研究的未来趋势进行如下思考。
4.1在学科采借上,应突出其跨学科性,尤其是文化符号学与人类学的综合运用
无论是峨眉武术文化内涵、外延的研究,或是新时期保护、传承和发展问题,采借跨学科的多元统合视角去开展峨眉武术的相关研究是必要的。具有创新性的视角应建立在跨学科的基础上,从更为宏观的层面去审视峨眉武术这一运动式样、这一文化元素、这一社会行为表征的时空定位和文化符号存在。关于民族传统身体活动式样的相关研究,应依托跨学科理论知识,应充分融合人类学、文化学、符号学、身体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理论,基于多学科的知识信息反馈共通、思维意向整合和统合,峨眉武术受社会特性、文化背景的涵摄,遂生成具有操作性的概念和文化符号标识。在峨眉武术文化符号研究的过程中,应采用此种逻辑推理方法和思维方式更为立体地认识峨眉武术的文化意涵、符号表征和新时期的发展问题,有关峨眉武术的后续研究尤其强调峨眉武术文化符号和人类学的综合运用。
以关于峨眉武术自身文化的研究为例:研究应充分梳理峨眉武术衍生和发展脉络,以地域环境和区域文化背景入手,挖掘峨眉武术文化地域性、特异性。结合文化符号学和身体社会学的学科知识,将峨眉武术这一身体活动表现形式的内在文化意涵和外在符号、泛符号标识,进行系统的分析。这对我们重新认识峨眉武术和峨眉武术文化有着重要价值,同时也是峨眉武术文化外延和新时期发展的学科基础和理论依托。峨眉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建立在各时代人们对文化符号学解析和探索的基础之上。峨眉武术文化符号的本质,是人们对创造峨眉武术及形成武术文化的观察、认知、阐释和反思形成标识,从文化内涵和外延两个层面去深刻解读峨眉武术文化意涵。
4.2研究方法运用上,应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运用凸显社会学经典理论,实践方法强化表达田野考察与传承人口述,即峨眉武术的观念史与口述史的双重并重
峨眉武术这一民族传统身体活动式样,是区域人们思维认知的凝练、浓缩和表达,是巴蜀地区人们身体活动的展演集合。在我国关于民族传统身体活动式样的研究,由于受功能主义和解释人类学民族志影响,研究多停留在从“写文化”到“写文化”的研究范式之中。当前关于峨眉武术的研究多为梳理性、分析性和描述性研究,前期多为有关峨眉武术及峨眉武术文化衍生、历史脉络等叙述性介绍,近些年多集中在文化资源开发、产业化推广等发展问题,且多为简单分析。
有关峨眉武术研究,研究方法的选取应趋向田野考察和传承人口述。田野考察法,是人类学研究中采集研究资料的惯用方法和理论研究基础。当前国内外学者关于田野考察运用,存在一定差距。国外学者重视田野考察的运用,是在对古典人类学的宏大叙事进行反思后生成新的方法论;而我国学者们更青睐对历史文献的考据。关于田野考察的应用,深入到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地点。以峨眉武术为例在跨学科的背景下和文献梳理研究的基础上,对峨眉武术发源地以及峨眉武术文化的衍生区域进行实地田野考查,尤其是对现存的文化器物的双向实证研究,并注重对峨眉武术传承人口述的采集,做到峨眉武术观念史和口述史的双重并重,研究者去体验和感悟峨眉武术的“历史差异”,应充分发掘研究对象所处地域特征、社会文化背景即文化源生性,探析峨眉武术文化意涵与地域社会文化背景的相关性。有关峨眉武术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业化发展和推广的装换性生成问题,应强化实证研究,理论与实践并重。
4.3以身体为传承载体研究峨眉武术文化的衍生、传承、嬗变与现代转换性再生问题成为峨眉武术文化的研究主旋律。
峨眉武术这一传统身体活动形式,地域人文特色显著。身体运动,作为体育文化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显著标志,对人类文字、宗教、艺术及其他原始文化的形成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24]。身体是社会存在的载体,以身体作为峨眉武术的传承载体去开展峨眉武术文化的衍生、传承、嬗变与现代转换性再生的相关研究,是峨眉武术本质的回归;以身体活动为载体研究峨眉武术的相关议题,对峨眉武术源生性、传统性价值的还原和认知具有积极实践意义;身体是人的物化,人们对身体健康的追求和期许日渐加强,以身体活动的视角出发结合时代背景去探讨峨眉武术传承、保护与发展问题将会成为未来峨眉武术研究的主旋律。
4.4 峨眉武术文化与他武术文化的比较研究
峨眉武术文化在产生、发展和传播过程中,深受巴蜀本土道教养生思想和巴蜀特殊的地域人文性格和民风的影响,其文化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同时与其他武术文化也有关联性,峨眉武术文化与他文化的比较研究可作为后续研究的一个方向。峨眉武术文化与其他武术文化的比较研究,可以深入分析二者的内在关系,探寻同类武术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趋势,同时也是对峨眉武术文化自身进一步认识。两种武术文化的比较,同时也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在两种文化进行比较时,在结构、互动和解释三种思想并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两种文化重叠,交叉[25]。峨眉武术文化在与它武术文化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吸取他武术文化发展过程的优势和思路,弥足自身的不足。在文化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应遵循可比性、整体性和主客位性的基本原则。文化的异同并不是进行优劣的区别依据,之所以产生不同的文化现象,因为是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中作为其历史经验的结果[26]。在峨眉武术与他武术文化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应谨记:武术文化的比较研究不是通过比较分析两种武术文化的优劣,也不是在比较研究过程中塑造或形成一种武术文化模式或产品,推向全国乃至推向世界。比较研究是为了探寻峨眉武术文化及他武术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未来趋势,强化峨眉武术文化自我认识,顺应武术文化发展潮流的同时,坚持自身武术文化的特色。
5 结语
峨眉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武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文化元素。峨眉武术这一身体活动式样、这一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标识,在传承与保护,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代的转换性生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与整理的特定时空条件下,其峨眉武术本身的为人性和人为性研究成为未来研究的钥匙,峨眉武术文化符号的研究将成为近期内研究的热点问题及焦点问题。
6 参考文献
[1]刘则渊,陈悦,侯海燕.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M].人民出版社,2008:3.
[2]许振亮,刘则渊,侯海燕.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高等工程教育学科前沿的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8,(12):74-76.
[3]吴保占.峨眉盘破门武术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08):65-70.
[4]赵斌,代凌江.峨眉武术文化的特征与发展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04:41-45.
[5]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学术期刊来源指标与影响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0(31):173-177.
[6]魏奕雄.峨眉派武术源[J].文史杂志,1999,05:67.
[7]程大力,王小兵,程馨.“峨眉派”详考——兼论峨眉派武术绝非峨眉山武术[J].中华武术(研究),2015,04:6-23.
[8]王小兵.“断裂”抑或“连续”:明清之际峨嵋武术史再讨论[J].体育学刊,2016,01:41-45.
[9]陈振勇.少林拳与巴蜀武术源流考[J].四川体育科学,2007,03:24-26+34.
[10]王亚慧,代凌江.试论峨眉武术的起源及对“白猿起源说”的质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05:51-54.
[11]王亚慧,辜伟.峨眉武术与道教文化的渊源考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07:17-20.
[12]吴必强.抗战陪都时期峨眉武术考证[J].四川体育科学,2008,01:116-121.
[13]代凌江.峨眉武术分类问题的现状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02:79-82.
[14]郑志兵.从《峨眉道人拳歌》看峨眉武技之特点[J].中华武术(研究),2011,06:28-30.
[15]王斌,许艳玲.峨眉武术文化的研究价值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04:36-40.
[16]赵斌.峨眉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点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0,04:11-14.
[17]张小林.峨眉武术文化资源开发与产业化运作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02:182-186.
[18]鲁长春,王亚慧,辜伟.峨嵋武术产业化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08:81-84.
[19]罗萍,宋天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峨眉武术保护的若干思考[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8,02:49-50.
[20]陈振勇,李静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峨眉地域武术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09,09:3-5.
[21]辜伟,王亚慧.浅谈峨眉武术旅游开发[J].四川体育科学,2008,01:106-108+137.
[22]王亚慧.峨眉武术旅游策划[J].中国商贸,2010,16:184-185.
[23]胡波.生态场视阈下峨眉武术生存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12:38-41.
[24]胡小明.《体育与科学》与我[J].体育与科学,2012(33):59-62.
[25]杨海晨,王斌,胡小明.论体育人类学研究范式中的跨文化比较[J].体育科学,2012,32(8):3-15.
[26]何一兵.论跨文化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5,16(5):37-44.